English 繁體中文
45-2期
  • 初探國中學校行政組織下的心理師與輔導教師之跨專業合作
    李鈺華、劉宗幸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學校行政組織對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跨專業合作經驗之影響。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與質性分析南部地區四位國中輔導教師與四位在國中輔導室服務的心理師。研究結果發現,學校行政組織影響輔導教師與心理師跨專業合作的層面可分成三方面。第一、輔導教師與心理師各自專業定位:輔導教師身為學校組織之局內人,其專業定位之一屬於學校規範執行者的身分;而心理師身為學校組織之局外人,其專業定位則是為心理衛生教育者與諮詢者的角色。第二、輔導教師與心理師對彼此的專業期待:輔導教師對心理師的專業期待注重配合系統工作;心理師對輔導教師的專業期待注重扮演溝通與協調者、協助心理師融入學校組織文化。第三、學校行政組織對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不合理期待:輔導教師努力配合學校組織的期待、其專業能力仍受到質疑;另外,學校組織對心理師的工作內涵與成效評估有明顯落差,因此學校行政組織會間接影響輔導教師與心理師跨專業合作。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輔導教師與心理師跨專業合作建議,以期將來雙方合作能充分發揮功能。
    關鍵字:心理師、跨專業合作、學校行政組織、學校輔導
  •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高中生問題解決態度之成效研究
    林瑋歆、許維素、范美珍
    本研究目的旨在了解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FBC)對高中生問題解決態度之輔導成效,包含其主觀經驗變化及輔導效果。本研究採質性資料為主、量化資料為輔的混合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為八位北部高一學生,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 5 至 6 次 SFBC。控制組則於諮商結束時及一個月後,接受約一小時的半結構式個別訪談,訪談資料以樣本分析法進行分析。在諮商前、後及諮商後一個月,所有研究對象皆接受「問題解決態度量表(PSAI)」的施測,並採 Wilcoxon 符號等級檢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分為:第一部份,實驗組在諮商後及諮商一個月後之主觀經驗,於問題解決整體態度以及認知、自信、逃避取向上,皆有不同向度與程度的正向變化,尤以自信取向最多。第二部份,在 PSAI 上,SFBC 對高中生之整體問題解決態度及自信取向,有立即輔導效果,且在整體問題解決態度、自 信取向及逃避取向,有追蹤輔導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關鍵字:成效研究、高中生、問題解決態度、焦點解決短期諮商
  • COVID-19 事件下,社會支持、創傷後壓力症狀、 創傷後成長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游雅婷、劉志如、王沂釗
    本研究旨在瞭解 COVID-19 事件下,不同背景變項、創傷後成長、不同社會支持程度與創傷後壓力症、與心理健康的關係及影響。採網路問卷調查法,以居住於臺灣且年滿 20 歲者為研究樣本,進行網路調查,有效樣本 413 名。研究工具包含「創傷後心理症狀指標量表-短版」、「中文版創傷後成長量表」、「心理健康 BMI 幸福心指標量表」、「社會支持簡式量表」。重要研究結果如下:(1)COVID-19 事件之創傷影響,可能因調查時間點疫情嚴重程度差異而有不同;(2)女性、年輕人或過去有創傷經驗者受 COVID-19 影響的心理反應較顯著;(3)創傷後成長與感知創傷壓力程度有正向關係,然而當創傷後壓力症高於某個程度後其間的關係即不存在;(4)疫情下可預測心理健康的因子為社會支持與創傷後成長。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促進心理健康之相關輔導與諮商建議。
    關鍵字:COVID-19、心理健康、社會支持、創傷後成長、創傷後壓力症
  • 臨床心理師心理治療中知後同意專業倫理之行為 、省思與改變行動之探究
    張馥媛、林倩如、林美芳、張勻銘
    本研究旨在探究臨床心理師心理治療中,知後同意之倫理行為脈絡、對現況的省思,以及可採取之改變行動與建議。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為邀請七位臨床心理師進行焦點團體訪談及個別深度訪談,蒐集質性資料,並以紮根理論研究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臨床實務上,參與者未實踐知後同意倫理行為原因包括:機構因素、屬已知訊息、依情況告知、僅一般性說明、治療者抗拒、提供訊息困難及不熟悉倫理規範差異等;參與者的倫理省思則涵蓋:對當事人權益的關注不足、執業場域的影響、對治療的影響、治療者的自我保護、治療者本身因素等;在可採取的改變行動與建議方面則有:強化資訊呈現與口頭說明、重視分享專業訊息、治療者個人的提升及提高專業倫理標準等。本文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相關議題討論,進而提出對臨床實務、倫理守則修訂、倫理教育規劃,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關鍵字:心理治療、助人專業倫理、知後同意、臨床心理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