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31-2期
  • 台灣同志伴侶與夫妻關係品質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of Same-sex Couples and Married Couples in Taiwan
    謝文宜、蕭英玲、曾秀雲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1)探索在不同性取向的伴侶關係中,個體所追求的關係品質之內涵是否受到傳統家族主義與追求純粹伴侶關係個體化的影響而有所差異。(2)檢視同志伴侶的關係品質是否與已婚夫妻的關係品質有所差異。本研究採立意取樣,受試者年齡在 20 至 45 歲之間,針對回收 90位同志與 128 位已婚者的問卷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從開放性問題的內容分析來看,無論是同志伴侶或是已婚夫妻均著重關係品質中雙方情感的基礎,共同的信念、有效的經營關係行為(例如:多溝通、多包容、少爭吵)及伴侶間的情感(尤其是信任之情)為關係美滿與否重要的辨別元素,其實質內涵不因個體性取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別,進而在講求親子與家族互動的家族主義中,彰顯出亟欲追求純粹伴侶關係經營的張力。從封閉式問題所進行的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來看,同志伴侶正面與負面關係品質均較已婚夫妻來的高。在幸福與關係滿意度的感受上,同志伴侶與已婚夫妻極為相似,在伴侶互動頻率上,女同志略高於已婚女性;至於在負面關係品質的討論上,礙於同志伴侶關係經營的純粹性,缺乏外在社會性支持的力量,關係不穩定的程度明顯高於已婚夫妻。至於在有無子女的比較上,同志伴侶與沒有子女的已婚夫妻,大部分以相同的模式運作著。
    關鍵字:同志伴侶、已婚夫妻、關係品質
  • 大學生困擾揭露、非社會支持反應與憂鬱之關係研究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stress Disclosure, Non-supportive Social Responses and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藍菊梅、戴嘉南、鄭如安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大學生困擾揭露、非社會支持反應與憂鬱之關係,並探討憂鬱的重要預測因子。研究對象為南區 11 所大學院校之 1,540 位大學生。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包括自編之「困擾揭露量表」、「非社會支持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及「貝氏憂鬱量表第二版」。研究資料使用 SPSS 12.0,進行積差相關分析及逐步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大學生的「揭露情緒」、「揭露對象」及「揭露意圖」,皆與憂鬱達顯著負相關;大學生的「保持距離」、「責備」及「無效的」非社會支持反應,皆與憂鬱達顯著正相關。預測「憂鬱」的重要預測因子為「無效的」、「揭露對象」、「責備」、「揭露意圖」及「揭露意圖與非社會支持反應之交互作用」等,可達 18.9%的解釋量。本研究並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期待對大學情緒困擾的防治工作有所助益。
    關鍵字:大學生、困擾揭露、非社會支持反應、憂鬱
  • 遭受伴侶暴力之未婚女性其關係抉擇經驗探討
    The Decision-making Experience of Unmarried Females in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Relationships
    楊嘉玲、趙淑珠
    目前台灣學界在探討伴侶暴力議題時,幾乎都是以婚姻/家庭暴力作為研究焦點,訪談對象皆是已婚受暴女性,尚未有學者關注到未婚女性在親密關係中所面臨的暴力問題,故研究者希望藉此研究能細緻地瞭解未婚受暴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的經驗與處境,用以瞭解遭受伴侶暴力之未婚女性歷經何種關係抉擇經驗。研究者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方法,訪談一位正處於暴力關係以及一位已離開暴力關係之未婚女性,並採用質性取向研究方法進行資料的分析與探究。綜合兩位受訪者的關係抉擇經驗,大致可區分成三大階段:停留在暴力關係的顧慮~與愧疚感對戰,並在痛苦與甜蜜中來回拉扯、離開當下的抉擇~被動決定、以及離開後的變化~自我的茁壯。而施暴男友偶然為之的正向行為,造成受訪者在關係中不斷地經驗痛苦與甜蜜的交互循環,以及社會文化加諸在女性身上期待,皆會影響未婚受暴女性抉擇的結果,成為她們離開關係的窒礙。
    關鍵字:未婚受暴女性、伴侶暴力、抉擇經驗
  • 藝術治療:癌末病患的生命手杖
    Art Therapy:The Walking-Stick of Life for Terminal-Ill Patients
    陳麗娟、何長珠
    本文是透過陪伴個別癌末病患,以「簡單藝術媒材」為媒介,進行以「藝術即治療」(art as therapy)之理論取向為主的藝術治療活動。活動為期八至十次,每次時間約一至一個半小時,總計時間約一至一個半月。研究目的主要是想了解癌末病患面對自身死亡將至之終極困境,其內在之情緒內涵與可能潛藏的心理靈性議題,透過參與藝術治療活動的經驗、感受或改變。研究結果發現:癌末病患經歷藝術創造是「勇敢的體會自己的存在狀態」。透過藝術創作產生「新的現在」和「新的選擇」,尤其創作歷程的自我探索、自我頓悟與創作感動啟動的心靈力量,可以協助促進其存在處境之因應與調適。藝術的想像,一種小小的創造力行為,可以就像是一顆「種子」般有無限成長之可能。癌末病患透過創造性活動即是創造出當下生命自我超越的可能性。
    關鍵字:藝術治療、癌末病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