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45-1期
  • 已婚女兒照顧失智父親之關係變化系統觀點的探究
    A 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ried Daughters Who Cared for Their Demented Fathers and Her Families with the Systems Perspective
    林倩如、趙淑珠
    本研究以系統觀點探討已婚女兒成為失智父親照顧者之脈絡、已婚女兒與失智父親以及與其他家人的關係變化。採用敘事研究法進行本研究,共訪談兩位已婚女兒。研究發現在父親失智初期,家庭延續過去因應模式,因此與母親關係親近的已婚女兒處理失智相關事務。 當失智加劇 ,已婚女兒與母親一同照顧父親形成緊密的父親- 母親-女兒三角照顧關係。已婚女兒 同時 照顧父親,也安撫母 親的情緒。整體而言,不論早期父女關係如何,與母親關係親近,則已婚女兒容易成為失智父親的照顧者。在已婚女兒成為照顧者之後,原本疏遠的父女關係也轉為親近,但在入住長照機構 後父女關係可能出現再次轉折 。已婚女兒也與極少分擔照顧責任、無提供經濟資源的兒子,關係 疏離。過去探討失智照顧的文獻多聚焦在照顧者個人觀點或是照顧者-被照顧者兩人關係。不同於過去研究,本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發現失智照顧歷程的父親-母親-女兒之三角照顧關係,並針對已婚女兒成為照顧者的家庭脈絡與文化脈絡進行討論。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已婚女兒、失智症、系統觀點、家庭關係
  • 女同志分手後關係連結、社會支持與分手調適之探究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sbians and Their Ex-Partners, Social Support and Adjustment after Breakup
    陳宛婷、陳宇平
    本研究 旨在探究女同志與前伴侶分手後的關係連結、社會支持與分手調適之關聯性。研究對象 招募 自我認同為女同志者,研究工具為 「分手後關係連結量表」、「社會支持量表」與「分手調適量表」 等三項 問卷預試後由網 路蒐集到 938 份有效問卷, 並 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 發現(1)分手距今時間愈短、目前沒有伴侶與協商分手者,更傾向與前任伴侶聯繫;(2)20 歲以上、交往時間愈長、分手次數愈多、目前有伴侶者,所獲得之社會支持較高;(3)20 歲以下、交往時間短、分手次數較少者,分手後較具困惑感;(4)分手次數較多、分手距今較久、目前有伴侶者,有更正向之分手調適;(5)分手後與前任聯繫程度愈高者,具較高程度之痛苦、困惑與懷疑自我價值,及較多之愧疚與自責;與前任聯繫程度較低者,較易走出傷痛、肯定與瞭解自我價值及回到原本生活;(6)「分手後關係連結」與「社會支持」對「分手調適」多數向度具顯著預測力。最後根據結果提出建議,提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者進行參考。
    關鍵字:女同志、 分手後關係連結、分手調適、社會支持 、前任伴侶
  • 長期心理治療的人際經驗改變-心理師的觀點
    A New Interpersonal Experience during Long-Term Psychotherapy: Counselors' Perspectives
    黃筱涵、陳婉真
    人際經驗是個體發展自我形象與環境評估的關鍵因素。大部分尋求長期心理治療的個案,其困擾多與過去負面的人際經驗所帶來的關係議題有關。若個體在成長過程經常遭受拒絕,會發展出「世界不能控制、別人不可預測、不可信任」的觀點。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長期心理治療歷程,個案的他人表徵與自我概念之轉變,以及討論心理師在協助個案改變的相關促成與阻礙因素。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式進行,以六位長期心理治療取向為主的資深心理師作為研究對象,以一對一的方式與每位受訪者進行一次深度訪談。訪談內容著重探討個案他人表徵及自我概念的改變,並深入了解長期心理治療關係對於個案發展新的人際關係經驗之影響。以紮根理論的資料分析概念進行資料分析,透過逐字稿編碼,由訪談者的實務工作現場所呈現之資料建構出歸納式結論。研究結果發現:心理師所討論的個案改變包括三個面向:(1)治療前後期的他人表徵轉變,(2)治療前後期的自我概念轉變,以及(3)促進與阻礙個案人際經驗改變的因素。本研究據此提出結論:長期心理治療有助於個案創造正向的他人表徵與自我概念,並使個案有機會能夠體驗到正向的關係新經驗。
    關鍵字:人際經驗、心理師、他人表徵、自我概念、長期心理治療
  • 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肌萎症患者之職涯韌性與韌力
    Exploring Career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 in Individuals with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n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Perspective
    吳采俞、林秀珍
    本研究盼以韌性、韌力及生態系統觀點,瞭解影響 肌萎症 職涯因素。本研究邀請三位肌萎症患者,為理解其職涯發展歷程相關經驗的意義與詮釋,採敘事研究之分析進行探究。本研究發現如下:(1)鉅視系統對身障者的污名所衍生出的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為影響身障者職涯歷程的核心因素,並深植於各系統中;(2)現今社會直接歧視情形雖減少,但大眾仍可能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過度關注於「障礙」而在無意間傳達微歧視;(3)「自立生活」為身障者職涯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念,而「工作」能使其更接近自立生活的目標;(4)韌性展現於身障者回應環境的過程,身障者在與系統互動間嘗試協調並發展因應方式,而此求職與就業的適應歷程,也是身障者替自己賦權的方式。若生態系統各層面皆能互動並做出回應與調整,才能形成良善的循環,真正改善身障者的職場與生活環境。根據研究發現,提供身心障礙者及其系統與助人工作者相關職涯建議。
    關鍵字:生態系統觀點、 身心障礙者、職涯韌性與韌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