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40-1期
  • 大學生實施感恩教育課程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Gratitude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常雅珍
    研究者根據相關理論,編擬一系列感恩教育課程。研究對象是桃園一所大學四年級的學生,研究對象共 48 人,實驗組實施十一堂課的融入感恩教育課程之課後托育課程,控制組實施一般課後托育課程,並未融入感恩教育,採用量表、觀察、問卷、文件蒐集、錄音錄影等多元方式蒐集資料。量化研究結果發現感恩教育課程可以提昇「大學生感恩量表」中「感念恩典」、「感謝逆境」、「珍視當下」分量表上的後測得分;也可以提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中「自我肯定」分量表上的後測得分,顯示感恩教育課程有助於大學生感恩信念及幸福感的提昇,透過質化和量化研究交叉檢核,發現感恩引發的正向情緒,有益自信、同理、勇氣、復原力等心理資源的建立,進而增進更多正向情緒,此一結果呼應 Fredrickson(2001)提出的「擴展建構論」。質性研究結果發現同理心有助於知足感的提昇,提供一個新的思維向度;其次,感謝逆境之理念及研究結果,與正向意義相近,彼此相輔相成。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及相關建議。
    關鍵字:感恩、幸福感、感謝逆境
  • 心理師與學校輔導合作經驗初探:北部地區心理師之觀點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Experiences of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School Psychologists and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chool-based Psychologists in Taipei
    陳婉真、黃禎慧、侯瑀彤、江守峻、洪雅鳳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方式,蒐集心理師與學校輔導合作過程中真實的感受與經驗,以對實務現場產生理解,期能透過合作歷程的探究,有助於了解其如何與團隊朝向整合共識與系統合作之方向前進。研究結果包含三個部分:(一)跨專業合作團隊的形成:主動形成合作團隊與處遇共識、心理師的溝通與磨合、專業角色與分工、以及駐點經驗與責任區經驗的合作差異性;(二)面對系統合作的核心信念:開放的學校合作信念、積極的家長合作信念、整體的個案系統信念;以及(三)影響合作效能的因子:負向合作經驗因子與正向合作經驗因子。藉由分析研究對象的寶貴經驗,有助於心理師與學校輔導合作模式與歷程的呈現,亦同時提醒相關之實務工作者、學習者、研究者、服務機構與政府單位,共同關注實務工作之脈絡,為該議題未來的發展持續努力。
    關鍵字:心理師、合作信念、跨專業合作、學校輔導
  • 學校同志諮商輔導應然與實然之困境探究
    A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School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for LGBT Students
    莊瑞君
    基於諮商輔導實務經驗裡浮現的困惑,研究者期待透過本研究理解同志學生在接受諮商輔導過程中,形成期待與現實落差的困境。研究採用內容分析、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邀請三種身分的研究參與者,包括同志學生 20 位、諮商輔導專業人員 10 位與督導 10 位,共計 40 位研究參與者,以不同視角、面向與視野共構諮商輔導困境內涵,並探究背後的影響要素。研究結果二部分,包括學校同志諮商輔導困境內涵的樣貌:(一)性別友善態度在異性戀主流世界養成的限制:同志學生的憤怒與不平、助人者面對同志學生的焦慮與恐懼。(二)多元性別知識在專業訓練的缺席:同志學生的懷疑與質疑、助人者面對同志學生的尷尬與困窘。(三)束縛且侷限的個別諮商服務模式:學生的無助與呼喚、助人者面對同志學生的無奈與無力。第二部分為督導對學校同志諮商輔導困境的詮釋與建議,包括(一)對異性戀霸權的正視與挑戰的批判性觀點。(二)知識匱乏應從專業訓練課程規劃改善的結構面觀點。(三)正視結構影響與跳脫個別服務限制的系統性觀點。因應研究發現,本研究建議:跳脫異性戀霸權的視框與限制之態度養成、多元性別知識課程置入專業訓練以及拓展個別諮商外的系統連結。
    關鍵字:學校輔導、青少年、多元性別、同志
  • 女同志大學生遭受性傾向微型侵略經驗與因應之初探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Lesbian College Students’ Experienc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Sexual Orientation Microaggressions
    王大維、陳珮甄、王宣賀、李定穎
    同性戀性傾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正向自我認同發展,與校園、同儕與家庭環境的氛圍是否接納有關。然而從實徵研究發現,同志大學生仍遭受許多關於性傾向的偏見。這些偏見不一定是顯而易見的激烈暴力攻擊,Sue 等人(2007)提出「微型侵略」(microaggression)的概念,用來描述這些較為隱微、不易察覺的偏見言行。過往台灣同志心理學研究對象多集中在男同志,較少聚焦於女同志的經驗,因此本研究主旨在於探究女同志大學生所知覺到的性傾向微型侵略之經驗及其如何因應。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內容分析,對三位女同志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首先呈現個別故事中的主題,再進行綜合分析。整體來說,三位女同志大學生皆曾經歷過不同主題之性傾向微型侵略事件,主要來源為家人、親友、老師、同學及網路等。三位女同志在經歷這些性傾向微型侵略時都出現不舒服、生氣、難過、無奈等負向感受,她們在面對性傾向微型侵略時會發展出不同的因應策略,有比較消極的迴避,也有比較積極的溝通與反駁,亦有運用自我肯定及認知改變等自我調適策略,以及原諒家人等。本研究結果對於女同志大學生的處境有更深入的了解,最後並提出建議,做為日後推動多元性別與同志教育以及輔導與諮商人員在面對同志諮商時之參考。
    關鍵字:女同志、同志、性傾向、歧視、微型侵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