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39-1期
  • 涵納差異與攜手前行:同志友善與性別敏感諮商教育之反思與在地實踐
    Include Differences and Forge Ahead: Reflections and Local Practices in Gender-Sensitive and LGBT-friendly Counsel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aiwan
    姜兆眉
    台灣於 2004 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成為第一個各級學校依法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亞洲國家。近年婚姻平權議題討論熱烈,助人專業領域對於婚姻平權與民法修法,各方亦持有不同觀點與意見。諮商專業倫理守則規範,諮商專業人員需身負專業與社會責任,因此諮商教育與訓練更需扣緊社會脈動,方能裝備諮商專業人員之多元文化知能(Multicultural competencies)。此文書寫之際,正逢台灣婚姻平權法案第二次排案審查並送交朝野協商,接續大法官釋憲宣布民法第 4 編親屬第 2章規定屬違憲,同性婚姻合法性終被認可。上述社會脈動顯見諮商教育訓練著重性別與同志議題已刻不容緩。本文首先回顧北美與台灣諮商學界著重多元性別與同志議題之相關研究,是如何以教育訓練模式、教育學觀點、以及教學策略各點切入論述;接續分析台灣當前諮商系所課程架構,如何納入同志友善與性別敏感議題。本文欲回顧與統整台灣諮商學界在當前對性別與同志議題之回應,以及落實同志友善與性別敏感之諮商訓練時所呈現之在地風貌。筆者亦於文末分享諮商系所課程教學融入性別與同志議題之經驗,與修課學生們對於筆者此教學策略之想法與回饋。藉由呈現師生雙方觀點,反思諮商教育訓練歷程,性別與同志議題課室討論與思辨的必然張力,以及師生雙方學習並涵納差異,在持續進行的對話,共構性平與同志議題之多重觀點。
    關鍵字:同志友善、諮商教育訓練、婚姻平權、交織觀點、台灣
  • 同志伴侶關係與諮商
    Counseling Issues about Same-sex Couples Relationship
    劉安真
    本論文欲探討諮商中同志伴侶關係常見的議題,雖然親密關係有其共通性,但同志伴侶因為性傾向與性別會有其獨特的處境與諮商議題,其中,性傾向歧視造成同志伴侶的弱勢處境,並因之而衍生出種種伴侶關係的議題;性別方面則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由於同志伴侶是兩個男性與兩個女性的關係,因此在伴侶關係上會有因性別而來的獨特議題。本文將從文獻回顧整理同志伴侶在諮商中常見的議題,如:異性戀常規化與性傾向歧視、少數族群壓力模式、認同與出櫃、社會支持、原生家庭、缺乏法律認可與保護、性別角色社會化以及男同志與女同志的獨特議題等。並依照上述議題提出諮商的建議,也對諮商師訓練提出建議。
    關鍵字:同志伴侶、性傾向歧視、男同志、女同志
  • 勇敢當自己!?-大學教師課堂「出櫃」的探討
    Let Me Be Me!?--A Study of Faculty Coming Out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駱芳美
    古語說:「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就是強調「人師」比「經師」更能發揮教育的功效,而能勇敢當自己更是身為「人師」的要件。「出櫃」是同志族群自我認同、勇敢當自己的表露。本研究訪談十位任教於美國中西部大學的同志教授,針對他們在課堂上出櫃的心路歷程進行探討。根據訪談,六位表示贊同也付諸行動、兩位覺得沒有必要但並不介意學生提問、一位覺得必要但自己還沒有準備好要出櫃、一位覺得沒有必要也不會如此去作。參與者表示出櫃的動機是渴望能當真正的自己。然而是否會真正出櫃則又受到找到角色模範與親友的支持、專業訓練背景、個人家庭生活的轉變、教學課程的目標,以及工作環境的安全與穩定的考量等因素的影響。同志教授選擇出櫃的教育理念是因相信相信最好的教材是由「心」出發、相信「自己的人生故事」是給學生最好的典範,以及相信透過出櫃所營造的教學氛圍有助於學生「勇敢當自己」。針對同志教授出櫃對教學氛圍之影響的探討歸納所得,教授是希望出櫃能讓學生感受到歸屬感並增進師生之間真誠的互動關係、幫助學生瞭解與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文化,並幫助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塑造自己並從「不舒服感」中去擴大視野。最後研究者提出數點建議作為未來研究與實施建議的參考。
    關鍵字:出櫃、同志教師、自我揭露、性取向、大學教學
  • 缺角齒輪的轉動-幫派少年參與與脫離歷程之探討
    A Research on Motivations and Journeys of Gang Juvenile Delinquents
    蘇迎臨
    本研究縱貫了少年由學習到幫派之參與與脫離歷程。深入訪談 4 位從國中時期開始參與幫派生活,過程經歷「警政」、「社政」及「學校」等系統介入之未滿 21 歲之少年,以下列研究目的進行分析。 一、探討研究對象社會化成幫派少年的動機歷程。二、比較不同社會情境對於研究對象參與幫派行為的影響及社會控制的解釋力。最終本研究發現,「間接控制」的傾向,是少年選擇繼續參與或脫離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也提供相關建議如下:一、學校的中介教育課程,除符合少年本質之設計,需能回歸家庭脈絡,方能有效銜接教育課程之意。也因此,必要性的外展服務,將教育拉到校園圍牆之外,能讓校園外的孩子有回校園的媒介。二、國中是加入幫派的高峰期,若校園能快速地發現與因應幫派是否進入校園,並能建構參與之學生回到校園的安全計畫,方能有效因應。三、幫派入校園及外展性的少年服務,都需要教育單位密集跟家庭、社區、司法及社政等外界單位合作,可善用校園裡的學校社會工作人員提供專業的輔導與連結。四、有些少年是由司法或社政介入安置,結束安置後持續性的就業與就學協助,是避免少年返回幫派或吸收學弟妹之保護因子。
    關鍵字:幫派、社會控制、校園幫派、學校社工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