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36-1期
  • 大學生對認知治療團體之重要事件知覺分析初探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Important Events in Cognitive Group Therapy
    劉志如、劉彥君
    認知治療團體對於憂鬱的療效已被許多量化研究所驗證,其療效因子的內涵也經由一些質性研究被提出,本文試圖進一步針對實際實施於我國憂鬱傾向大學生時會發生的現象及團體歷程進行探索,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1)探索我國大學生參與認知治療團體時經驗到的重要事件知覺;(2)探索帶領我國大學生參與認知治療團體的領導者其經驗到的重要事件知覺。希望研究結果能建立起治療者與被治療者之間的橋樑。研究方法係以諮商歷程研究法,根據團體實際進行的錄音稿,並於團體的前、中、後期訪談團體成員,以了解依據 Beck 的認知治療團體所設計的治療方案用於我國憂鬱傾向的大學生時,所呈現的現象,及其對團體的知覺。研究結果分為團體成員及領導者重要事件知覺,如下:(一)團體成員的重要事件知覺有 1. 初期覺得團體的進度過於緩慢;2. 學習認知改變時把內在歷程視覺化效果較佳;3. 學習到改變情緒的責任掌握在自己手上;4. 在調整想法時會質疑”平衡性想法”技巧的可行性;5. 團體中的互動本身就有支持改變的效果;6. 回家作業的實際操作是重要的。(二)團體領導者的重要事件知覺有: 1. 成員在團體初期對於區分情緒及想法是有困難的;2. 「停格」是找出「想法」的重要步驟;3. 駁斥負向的自動化想法需要其他團體成員的協助;4. 結束後的實作才是改變的開始。
    關鍵字:認知治療、團體治療、重要事件、歷程分析、團體知覺
  • 有問題的網路使用:是外在問題、也是自我/關係修復的嘗試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roblem manifestation and attempt to compensate self-esteem or relational problems
    許韶玲、施香如
    本研究旨在探究以人際互動為本質的有問題網路使用者之外顯行為特徵及其內在心理意義、並進一步檢視其背後所反映出的心理問題與發展脈絡。透過立意取樣的方式,我們找到一位曾經對網路聊天室有過度使用而造成身心功能受損情形的當事人,透過 2 次約 3 小時的深度訪談。我們發現,就外在層面而言,當事人的網路使用的確已失去控制,且造成生活中的問題,而構成以衝動控制為本質的有問題網路使用之診斷準則。從內在心理層面來看,則可發現兩個雙重意義,就消極層面而言,網路聊天室提供了一個緩衝外在挫折的避難空間;就積極層面而言,網路聊天室則提供了一個嘗試修復自我與關係的實驗場,後者所反映出的自我/人際問題,本研究亦從當事人成長於父母缺席的家庭環境,常感安全感匱乏的家庭脈絡,以及經歷不斷受罰的學校生活、人際不確定感、以及自我認同與人際歸屬混淆等成長歷程窺得梗概。
    關鍵字:有問題的網路使用、網路成癮、網路聊天室
  • 心理師校園駐區服務的困境、需求與挑戰由台北市國中輔導人員之觀點
    Difficulties, Needs, and Challenges of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 Perspective of Junior High School Counselors in Taipei.
    林郁倫、陳婉真、林耀盛、王鍾和
    研究目的:台北市教育局於 2010 年正式設置「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 期望透過心理專業人員的加入,提升中小學輔導工作品質。本研究欲探究對於學校輔導人員而言,學校輔導工作的困境為何?對於心理師引入校園的期待為何?以及學校輔導系統如何與心理師系統發展跨專業合作模式等議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目前在國中服務之輔導工作者(包含輔導主任、組長、輔導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一對一半結構式訪談,共訪談五位。以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透過逐字稿分析、編碼,將實務工作現場所呈現之資料建構出歸納式結論。研究結果:(一)學校輔導之主要困境:學生家庭的溝通與介入、授課負擔重及工作熱忱耗竭、系統性困境、校內處室合作與輔導室同仁合作問題。(二)校方對心理師之期待:「證照」帶來的「保證」、「信任感」,甚至具有「月暈效應」和「不可質疑性」;然而心理師效能的關鍵因素並非專業知識或技術,而是「專業風格」,包括:實際處理個案的能力、個人特質、系統整合能力、情境能力。(三)校方與心理師之「合作模式」與「合作關係」:合作模式在角色定位差異的情況下,可分為:專業競爭與精緻分工;合作關係則分為:階級關係─地位與權力不平等、一體關係─平等彼此融入。
    關鍵字:學校輔導、心理師駐區服務、質性研究、跨專業合作、專業風格
  • 希望理論運用在單親女性新移民個別諮商之個案研究
    Hope Theory in Counseling New Single Immigrant Mother A Case Study
    謝麗紅
    本研究目的在於將希望理論運用於單親女性新移民的個別諮商過程中,針對案主所遭遇的生活適應議題,包括個人適應、親子關係與社會人際關係各層面因遭遇離婚事件所造成的適應問題進行諮商。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蒐集資料,除了在個別諮商前後進行問卷蒐集案主資料外,在八次個別諮商結束後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個別諮商之效果。研究發現,個案在參與諮商之前夫妻關係緊張,正循法律途徑訴請離婚與爭取孩子的監護權,案主來談的困擾與對諮商的期待為:希望透過諮商因應婚姻危機、掛心孩子和不知如何尋找資源,以及如何解決困擾問題。在諮商中談論的主題圍繞在討論婚姻現況、分居與離婚後的生活適應、親子關係的經營等議題。在諮商過程中個案認為諮商議題符合問題需求、感受到被支持、情緒舒緩、學習如何扮演母親角色、學習處理衝突及與他人分享經驗。諮商結束後讓案主變得對未來有希望感,也能找到自己的正向特質,自信增加也能夠為自己爭取應得的權益,並能主動向外尋求資源協助。在個案的家庭資源分布狀況跟個人適應的部分,本研究運用生活適應量表來了解案主的改變情形,量表結果顯示出個案在諮商前後,其來自朋友同事及福利機構的家庭資源頻率有增加。生活適應的部分,可以發現個案在諮商前後的個人適應、親子關係及社會人際關係的適應分數都有提高,可見希望理論諮商具有促進案主適應的效果,幫助案主在單親生活中適應良好。
    關鍵字:希望理論、單親女性新移民、個別諮商、個案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