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26-2期
  • 應用關係中心諮商模式於台灣大學生個案的成效
    The Effect of Relationship-Centered Counseling on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林旖旎、賴碧慧
    本研究主要探討應用關係中心諮商模式(Relationship-Centered Counseling model) (Kelly, 1994; 1997)諮商三十位求助於心理諮商中心的台灣大學生個案的成效。其中二十三位學生求助的主要問題為人際互動關係或情感問題,另七位為課業與未來生涯發展的問題。本研究採量化與質化研究方法。應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重複量數檢驗個案的心理社會變化,個案於諮商前、諮商結束時、與諮商結束三個月後的時間點,分別填寫四份心理測驗量表,分別測量個案的問題解決能力、社交關係、情緒狀態、與生活滿意度。結果顯示,個案於諮商前、諮商結束時,及諮商前、與諮商結束三個月後的時間點,四份心理測驗量表呈現顯著的平均值差異。此外,描述性質化分析結果呈現個案對於關係諮商經驗的四個主題:諮商關係的重要性、諮商員的正向特質、放鬆的諮商情境、與諮商技術的有效性。
    關鍵字:關係中心諮商、台灣大學生
  • 發展大學輔導教師在校園合作輔導個案的工作架構
    Establishing a Cooperative Counseling Framework for Working with University Campus Students
    趙祥和、陳秉華
    本文目的在發展大學校園的合作輔導個案架構,作者透過文獻及實務工作的整理,闡述大學輔導教師的工作角色、地位及職務現況,指出「合作輔導個案」的重要性及實施的困難處,並進一步分析華人社會取向及大學組織文化對實施合作輔導個案的影響。本文分析了華人文化下的組織與工作文化,所造成上下位階的行政和教學體系關係,並說明其對合作輔導時在工作角色分工和專業角色合作上的不協調;大學輔導教師在此一環境中所面臨的困境,包括不平等的工作關係、多重角色的困境、專業角色和專業認知的差異等,這些困境也影響合作輔導所採取的策略取向及輔導目標;輔導教師也要面對和處理在諮商專業關係與大學校園師生關係間的矛盾,也要面對與處理合作輔導中不同輔導人員,會採用心理取向與道德取向兩種不同問題的分析觀點與輔導方法處理學生問題的差異,並且處理諮商中重視學生個人自我發展、而大學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社會適應兩種不同目標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作者提出了「合作輔導個案」的工作原則和方法,包括:輔導教師要了解各相關輔導人員的輔導角色知覺與差異、人際和諧的華人文化、輔導工作的合作基礎、發展協調角色差異的方法、發展人際和諧的合作輔導方式、合作輔導之個案概念化與目標、以及發展大學輔導教師的專業認同等。依據這些工作原則和方法,作者提出輔導教師可從各種合作對象的運作機制、工作角色和專業角色的定位、諮商和教育目標、以及對問題的概念化等角度出發,並考慮華人文化的人際觀、自我觀與價值觀,兼顧專業關係與師生關係,以「人際和諧」的角度定位「合作輔導個案」的模式,結合華人文化、大學校園文化和諮商專業,發展出大學輔導教師在「合作輔導個案」中的角色和內涵,建立起一個契合於大學校園的「合作輔導個案」工作架構。
    關鍵字:合作輔導個案、大學輔導教師、華人文化、社會取向
  • 情緒管理課程對提昇教育學程學生情緒智慧之成效研究
    Effects of Emotional Management Program on the Future Teacher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張學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套適用於未來教師—教育學程學生的情緒管理課程,並進一步探討此課程對於提昇教育學程學生情緒智慧之成效如何?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樣本取自教育學程的學生,進行十二週的 EQ 實驗課程,以「情緒智慧量表」為主要的研究工具,同時輔以「課程回饋表」及「情緒日誌」做為質化資料的依據。研究結果發現:本情緒管理課程對教育學程學生除了在情緒管理分量表上未達顯著差異外,在情緒自我覺察、自我激勵、覺察他人情緒以及人際關係四個分量表及情緒智慧總分上皆達顯著差異。於質化資料中亦顯示參與者於此實驗課程後的正向影響與改變。最後,根據研究結果修正課程,並針對學校教育、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情緒智慧、情緒管理課程
  • 諮商當事人求助行為之分析研究-以彰師社諮中心為例
    An Analytic Study of Help-seeking Behavior Coming from Clients ~ a Study in Community Counsel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Services Center of NCUE
    張虹雯、陳金燕
    本研究以 Saunders 的求助行為歷程概念為依據,探討諮商當事人在求助行為歷程中所需耗費時間、自評困難度以及因應方式,此外,社會支持、性別及婚姻狀況如何影響諮商當事人的求助行為均為本研究探討的範疇。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的方式進行,共蒐集 61 位當事人及 29 位未成年當事人家長的資料,之後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超過二分之一的當事人,在問題發生後的兩年或兩年以後才會向心理相關機構等尋求協助,大多數當事人因應困擾的方式為:嘗試自己解決問題、聽音樂、等待事情過去、運動或休閒活動等。2.求助行為歷程的初始階段需要最多的時間,之後的階段則呈現趨減的趨勢;求助行為歷程初期自評困難度是較高的,之後則困難度下降。男性較女性成年當事人在求助行為歷程中覺得困難,要花費較久的時間,已婚者自評進入每個階段的困難度是較未婚者低的,但耗費的時間卻是較長的;未成年當事人較其家長在求助行為歷程中覺得困難,但耗費的時間卻較短。3.在所有當事人及家長中,有七成到八成的人,在求助行為歷程中曾與他人討論或曾接受協助,而隨著求助行為歷程的推進,使用社會支持網絡的頻率更為增加;求助行為初始階段的協助者主要為朋友與同事,之後,則是老師與專家。母親或父親是未婚者主要的家人協助者,已婚者則是兄弟或姊妹,此外,配偶不是已婚者最主要的支持者。未成年當事人的主要協助者為父母,其中又以母親為主,而協助家長開啟求助行為者則為老師及專家。
    關鍵字:諮商當事人、求助行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