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期
-
諮商團體歷程中成員自我揭露頻率與深度之初探
The Researh on the Frequency and Depth of Members' Self-Disclosure in the Process of Group Counse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團體的歷程中,成員自我揭露行為在頻率和深度上的變化。研究採取臨床個案觀察研究法,以及問卷調查方法進行。以兩個非結構式、各進行十次的諮商團體作為觀察對象,各分析其第二次至第九次團體聚會單元,觀察成員自我揭露行為在團體歷程中的變化,並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揭露的質和量確實與團體的進行階段有明顯的關係。團體中的成員自我揭露的次數,確實隨團體歷程之進展而有不同變化:彼地彼時(there and then)的自我揭露次數在團體歷程由開始至結束,呈現逐漸下降趨勢;此地彼時(here and then)的自我揭露次數則呈現普遍出現在團體每次聚會有一定的量的現象﹔此地此時(here and now)的自我揭露次數則隨團體由開始至結束的歷程,呈現逐漸攀升、增多的趨勢﹔而情緒的宣洩(catharsis)則呈現單峰的曲線,隨著團體初期至中期逐漸上揚,接著從中期到結束又漸漸下降。此外,彼地彼時與此地此時的自我揭露頻率呈現有此消彼長的戲劇性時間點。本研究乃根據以上發現結果,對未來的研究以及在團體諮商實務上的運用分別提出建言。
關鍵字:諮商團體、自我揭露、團體歷程、團體諮商 -
吸毒者用藥循環歷程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ycles in Drug Use of Drug Abusers本研究目的在探索吸毒者用葯循環之歷程。本研究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深度敘事訪談法收集四名監獄服刑的吸毒者用葯歷程資料,以紮根理論的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譯編碼之步驟,對敘事資料分析,以形成用葯循環歷程的初步模式。第二階段根據這個初步模式擬編用葯循環各階段用葯、斷葯相關因素的自陳問卷,由另一群在監獄服刑的吸毒者十五名及在戒治所戒治的吸毒者十五名填答,以進一步修正用葯循環歷程模式。結果發現:進入用葯行為的循環歷程模式,吸毒者呈現出一個初嘗、持續使用、成癮、重整、再度用葯、持續使用、成癮的循環動態之過程,不過並非每個個案均完全進入循環,在每一個階段中個案有可能隨時因某些因素而中止,但中止並不代表個案即真正戒除毒品,視個案反思、自覺能力的強弱,有無進入深度的痛改而採取行動達到真正的戒除,若無則可能在某些條件的促進下又再度進入吸毒的循環中。
關鍵字:毒品、藥物濫用、循環歷程、敘事訪談 -
共同因素分析與主成份分析之比較
Comparisons between Common Facto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本文主要藉文獻的考徵,探討共同因素分析與主成份分析在學理上與實徵上的差異,並從七個主題進行討論:(1)因素與成份的正名;(2)共同因素分析的原理;(3)主成份分析的原理;(4)共同因素分析與主成份分析的學理比較;(5)共同因素分析與主成份分析的實徵研究比較;(6)因素或成份的萃取程序比較;(7)應用與解釋上的差異比較。文末並提供兩方法相同、相異與相似之條件的歸納表格。
關鍵字:共同因素分析、共同性、成分、主成份分析、萃取程序、縮減式相關矩陣 -
國中生數學科學習之目標導向、社會比較、自我效能與課業壓力關係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oal Orientation, Social Comparison,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Stress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學生在數學科的目標導向現況,並採取社會比較理論與自我效能理論模式,探討目標導向與課業壓力的關係,以建立不同目標導向所引領的自我調整課業壓力模式。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使用「學習目標導向量表」、「社會比較問卷」、「數學科自我效能量表」、「學校情境量表」等工具進行資料蒐集,以分層比例班級隨機抽樣方法得到974 份有效樣本。針對受試者在量表上的得分,以描述統計、多變項變異數分析、重覆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 國中學生在數學科持偏高的趨成精熟目標與避敗精熟目標,及持平的趨成表現目標與避敗表現目標,且所持有的趨成精熟目標、避敗精熟目標與趨成表現目標、避敗表現目標的差異達顯著水準。結果亦顯示國中學生在追求精熟數學課業的同時,存在趨避衝突的心理困境。二、 男女學生的四類目標導向差異達顯著水準,主要差異在於國中女生追求避敗取向的目標導向顯著高於國中男生。不同年級學生的四類目標導向差異達顯著水準,主要差異在於一年級學生有較高的趨成精熟、避敗精熟及趨成表現目標。整體而言,男生在數學科持有較高趨成導向的目標,女生則持有較高避敗導向的目標,而一年級學生有最高的學習企圖心。三、 國中學生在數學科的三種社會比較方向差異達顯著水準,其中以平行比較為最高,其次為向上比較,顯示國中學生在數學科的學習,更想要了解自我的能力如何,其次為改善自我的知識技能。四、 在目標導向與自我效能的關係方面,自我效能與趨成精熟目標、避敗精熟目標及趨成表現目標的正相關達顯著水準,自我效能與避敗表現目標的負相關達顯著水準,結果亦顯示,趨成取向的目標導向和自我效能有較高的正相關,也就是愈是在課業學習上「追求成功」,愈能增進自我效能感。五、 在目標導向與社會比較的關係方面,趨成精熟目標、避敗精熟目標與向上比較的正相關達顯著水準,趨成表現目標、避敗表現目標與平行比較和向下比較的正相關達顯著水準。整體而言,本研究支持 Bulter 對目標導向與比較動機的平移關係之看法。六、 在自我效能與社會比較的關係方面,自我效能與向上比較、平行比較的正相關達顯著水準,顯示國中學生透過向上比較與平行比較以維持、增進自我效能。七、 在多元迴歸方面,「趨成精熟目標」、「避敗表現目標」、「向下比較」、「自我效能」等四個預測變項能顯著解釋課業壓力總變異量的 20.60﹪。本研究針對以上結果加以討論,及根據變項間的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建立以四個目標導向引領的課業壓力調整模式,並提供建議以做為學校教育、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的參考依據。
關鍵字:目標導向、自我效能、自我調整、社會比較、課業壓力 -
國中輔導教師對青少年個案身心特徵、晤談問題及諮商作法之知覺分析
The Perceptio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ounselors Related to the Adolescent Clients' Psych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Counseling Problems, and the Way of Counseling Adolescent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國中輔導教師對國中青少年的身心特徵、晤談問題及諮商作法的知覺與經驗。研究對象選自國內三所師範大學的心理諮商與輔導學系畢業生,且至少畢業三年以上,目前仍在國中服務者,實際參與訪談共 33 人,計分七個場次進行團體訪談。所有訪談資料依據開放性編碼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探討青少年個案展現之身心特徵,包含:口語表達、認知發展、性發展、情緒及行動展現、對未來少作考量、尋求被肯定與被愛等六個向度呈現。第二部份為探討青少年問題型態及影響青少年個案問題產生的相關因素;第三部份則為國中輔導老師對諮商工作的定位,會依個案性質及學校環境而彈性調整,同時如何與青少年實際進行諮商,則分別由諮商關係、諮商態度、諮商目標、諮商技巧、系統精神、多元文化及轉介等方面探討之。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青少年實務工作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青少年、青少年諮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