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18-1期
  • 應用遊戲治療於受虐兒的三個實例研究
    何長珠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腳步日深,家庭暴力(毆妻、對子女身體及心理的虐待)的種種眞相,亦隨之浮上檯面。這不但挑戰了大多數人甜蜜溫馨的「家」之觀點;更由於其負面的影響,常具有代代相傳的要性特質。使得家庭暴力的問題,成為心理輔導從業者,必須正視的一個工作。 本研究擬自家庭暴力的犧牲者——孩子的部份,作一探討。由於「受虐兒」所包括的範圍,主要是身體虐待、疏忽、性虐待及心理傷害四部份。而最後一項又與前三者有關;因此,本研究的受虐兒對象,取自前三項之問題。其次由於本研究之對象,或未臻學齡或智能發展遲滯(受虐兒之附帶後遺症),在實施量化研究(測驗)上頗有困難。故本研究決定採遊戲治療為處理模式,以每組一次一小時之方式,進行八次,並以質的研究(個案)之方式,進行研究。依文獻閱讀整理所得的五個向度:情緒反應、身體距離、臉部表情、口語情況及遊戲故事之情境來蒐集個案之資料,做為分析歸納之依據。實際的工作則由受過八週(每週2小時)遊戲治療理論及技巧訓練的輔導系四年級學生擔任(3人一組,分任諮商員、觀察員及錄影員),並於每週1次的個案遊戲治療進行完畢後,回校接受2小時之討論督導,共計16小時。 資料經整理分析後,得到如下之結論(1)個案在情緒反應上,呈現由緊而鬆而自主性表現之趨势;身體距離是由遠而近而恢復中等距離,臉部表情由拘謹而愉悦而憤怒或哀傷,口語與臉部表情及故事情境有密切關係,故事情境顯現相當多的眞實情緒。由上述五向度之資料來看,可印證遊戲治療與受虐兒問題之改善是有正面之相關的。(1)個人中心學派之跟隨式反映,被證明在建立關係及宣洩情緒上是有效的,策略學派之有意介入之解說及澄清和建議某種遊戲型式,亦是對治療效果有效之作法。 建議部份包括對治療次數之增加(增倍),擴大輔導工作間之網路(社工、學校、醫療、法律),發展非口語的適用測驗,推展強制性的親職教育等方向之工作。
    關鍵字:遊戲治痰、受虐兒、個案研究
  • 密集式禪修活動對初學禪修之中、小學生自我成長、人際發展、及對生活體認之輔導效果的評量研究
    鄭熙彥、謝麗紅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密集式禪修活動對初學禪修之中、小學學生「自我成長」、「人發展」、及「生活體認」的輔導效果;並探詢中小學學生對於學校配合訓輔工作實施禪修或靜坐活動的意見。研究之進行,係以救國團委託「如來禪蓬」辦理之「暑期禪修挑戰營」的學員為研究對象;採用前實驗研究法一一「單組後測設計」,安排系統化之禪修活動,進行研究。研究樣本包括國中以上男生135人,女生103人;及國小4-6年級男生335人,女生122人。 經歸納研究發現,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不論是國中以上或國小學生,都認為密集式禪修活動對個人的自我成長、人際發展、及對生活的體認,確實有幫助。 二、中小學學生因其個人變項之不同,而對密集式禪修活動之輔導效果的反應,呈現部分的差異情形。女性學生得自禪修活動的幫助較大;而中上學生的年齡愈大,或學級愈高,在自我成長方面所得到的幫助愈大。 三、國中以上學生及國小學生都覺得此次禪修收穫很多,但對於再來參加禪修活動、及回家後繼續學習禪修的意願都偏低。 四、半數以上的中小學生認為可以將「密集式禪修活動」列為學校的教育活動。在實施「禪修活動」的方式方面,最多人贊成的方式是「成立禪修社團,讓學生依興趣參加禪修」。 五、大多數中小學生都表示願意參加可以抵免懲罰的禪修活動。 依據前述主要結論,本研究提出如下之具體建議: 一、對學生禪修活動主辦單位的建議: 1.斟酌道場的空間與資源,控制每期之報名人數。 2.配合學生學級及年齡之高低,規畫不同時間與活動內容之活動。 3.加強主、協辦單位的行政支援與醫療服務。 二、對教育行政單位及學校的建議: 1.提供充分的資訊向學校師生及家長廣為介紹禪修的正確觀念與基本方法。 2.與正信禪宗道場合作,於寒暑假擴大舉辦教師及學生的密集式禪修活動。 3.辦理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在職進修時,應在研習課程中,列入基礎禪修的學習活動。 4.選擇部分重點學校,有計畫地進行各種禪修方案之實驗研究。 5.指定地區性中心學校規畫舉辦教師的短期禪修活動,方便學區内中小學教師就近參加。 6.鼓勵並督導各級學校視學校人力、物力資源的狀況,自行辦理教師及學生的短期禪修活動。 7.提撥經費,委託師範校院相關系所或教育研究單位探討在教育學程中納入基礎禪修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關鍵字:無
  • 諮商員使用解釋技術與當事人行為反應之關係研究
    蕭文、周玉真
    本研究旨在瞭解諮商員與當事人之口語互動情形,茲以諮商員經常使用的解釋技術做為分析的口語行為,探討解釋技術的各不同向度與當事人行為反應之間的關係如何。本研究是以七位彰化師大輔導系碩士班二年級研究生之14份諮商過程逐字稿為行為樣本來源:以Hill等人的「諮商員口語反應類別系統」、「當事人行為系統」,以及有關解釋技術之内容、態度、深度等各不同向度之定義做為資料分析的依據。除了不同解釋向度的分析,亦就其與前後反應模式的組型關係來瞭解諮商員使用解釋技術之時機效果。 研究發現如下: 1.解釋技術皆為七位碩二諮商員所使用,不因其理論取向不同而有差異。由解釋技術在諮商中的時序來看,並未一致發現其在晤談過程或階段的中後期才被使用。 2.絕對性解釋多於嘗試性解釋,且二者在時序上,並無先使用嘗試性後使用絕對性的情形。當事人對此不同語氣所做解釋的回答,亦多以「認知行為探索」和「同意」來反應,沒有太大的差異。在深度向度上則是表面和中度佔絕大部份,且二者出現比例相當。在解釋內容上,多屬「自我覺察」類別。 3.當事人對自己的問題產生頓悟,乃與解釋深度為表面及中度,以及解釋的內容為自我覺察有較直接的關係。 4.解釋經常與「反映」、「開放式問句」、「封閉式問句」、「直接指導」等反應模式組合出現,其中尤其反映為最。而反映與解釋的連結使用,當事人的反應多為「同意」、「認知行為探索」與「頓悟」。 5.解釋與問句的組合使用,有邀請當事人針對特定訊息多做澄清或探索之意,但若為封閉式問句,易形成談話過程中斷。 6.除了與其他反應模式會有特定組型出現之外,諮商員亦會以連續使用解釋技術的方式,試圖幫助當事人對自己的狀況有更多的覺察,亦有加深與促進當事人自我瞭解的功能。 針對上述結果,本研究據以提出諮商員教育訓練之建議。
    關鍵字:諮商歷程、諮商技術、諮商員口語反應模式、解釋技術、當事人行為反應
  • 文化價值差異及主觀價值影響留美學生及心理適應之研究
    白秀玲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人一境適應理論、價值相似理論及文化同化及統整理論對於留美學生生活及心理適應的預測程度。 本研究的受試者乃留美大學學生及修習必修課程的美籍學生,留美學生填答個人特質資料表,實際及知覺羅基價值問卷及密西根留美學生問題量表,而美藉學生則填答羅基價值問卷,以提供文化價值分析的對照資料。 研究者發現留美學生與美籍學生價值觀愈相近,適應則愈好;而愈能知覺其與美籍學生價值間的差異,適應則愈好;留美學生正確知覺美國人價值觀與其在美國的適應有正向的關係;英語能力也與其在美適應有很高的正相關;至於在美停留期間,則呈“U”型曲線相關,亦即在適應上先有興奮期,一段長時間的低谷期,而後才能逐漸適應,以上結果,使研究者預設理論大致得到支持。
    關鍵字:價值知覺、文化同化及統整、生活適應、心理社會適應
  • 個別諮商過程中涉及的倫理問題
    王智弘
    本研究旨在探討個別諮商過程中涉及的主要倫理問題。本文採文獻分析方式,依次以壹、前言-諮商過程中的倫理考慮;貳、個別諮商過程中涉及的倫理問題;參、结語-做個倫理的諮商員,等三章對此一問題加以探究。 第壹章:前言,旨在說明問題背景及筆者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貳章:個別諮商過程中涉及的倫理問題,依諮商過程進行中可能遭遇之先後次序探討一、知後同意的倫理問題;二、保密、隱私權與溝通特權的倫理問題;三、預警責任與舉發的倫理問題;四、雙重關係的倫理問題;五、運用諮商技術的倫理問題;六、轉介或結束的倫理問題。 第參章:結語,旨在針對全文内容加以統整,並從一、公共政策方面;二、專業學會方面;三、諮商員教育機構方面;四、諮商員實務機構方面及五、諮商員個人方面,等各層面提出可行的建議及努力的方向。
    關鍵字: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