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期
-
父母影響中學生職業價值觀念和生涯發展之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父母基本因素對中學生職業價值觀念和生涯發展的影響。隨機抽取國、高中學生各十班,共計817 位中學生爲本研究的有效樣本。經施以職業價值量表、生涯發展量表和學生背景調查表後,復以迴歸向前選取法 (Regression Forward Selection Method)統計、分析樣本學生所得約各樣分數,以回答本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和研究假設。 本研究的發現有:(一)父親的職業地位顯著地影響了中學生的變化性、物質報償和自我表達等職業價值,以及職業價值量表上的總分;(二)父親的教育程度也顯著地影響了中學生的行爲控制和同事贊賞兩項職業價值取向;(三)父親的教育程度顯著地影響了中學生的生涯規畫、生涯探索、職業訊息、生涯發展態度、生涯發展知能和生涯取向總分;(四)母親的職業地位是影響中學生生涯決策的首要因素;(五)迴歸向前次選程序中,也發現父親的教育程度對中學生的生涯決策行爲有相當的影響力,而父親的職業地位亦對中學生的職業訊息和生涯發展知能有顯著的影響力。因此,本研究建議:(一)提供一套有效的親子生涯教育方案;(二)結合家庭和學校的力量,共謀子女的生涯發展計畫;(三)加強學校生涯理論和輔導效能的研究;(四)改善學校生涯教育和輔導、諮商的措施;(五)慎選合適的研究方法和評量工具,以利未來研究的成效。
關鍵字:無 -
我國各級學校輔導諮商員實施證照制度之意見調查研究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暸解我國各層級學校輔導/諮商人員對證照制度架構的態度及看法,以之作爲證照制度架構建立的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學校輔導/諮商工作人員,希望由證照制度再提昇輔導工作之專業素質,也極爲看重養成教育中,無論是必修課程、實習、合格督導的重要性;多數人肯定臨床實務經驗的貢獻,但過於半數的工作人員,反對以實務經驗來取代養成教育,一方面擔心這種程序降低專業人員素質,另方面也表達了本領域工作人員希望輔導/諮商在學校中能樹立專業性。大多數也同意,在未來十五年內,在學校體制內,每一學校至少有一位有照之輔導工作人員。 在大專輔導/諮商人員升遷管道方面:只有近二成同意以輔導專業系統採年資升等,有六成希採用一般教師系統升等。在上述各項意見上,各層級學校輔導人員的態度上,無差異存在。 由整體研究結果,本研究小組建議,在證照制度成立之前,應有階段性任務,需逐步完成:階段一,先釐清證照制度應否與教師系統聯結及建立法源基礎做起,並成立公正審核單位,俾使養成教育確實發揮科學家-實務者之功效。階段二,確實規劃證照制度之內涵: 其法源基礎、審核機構、證照審核標準與取得程序及證照工作內涵與倫理。
關鍵字:專業諮商員、證照制度、駐校實習、駐機實習、督導 -
社交技巧訓練對預防台灣留美研究生的壓力、憂鬱、及社交焦慮效果之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以班度拉(A. Bandura)的模仿學習理論爲基礎所設計的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預防臺灣留美研究生心理壓力、憂鬱、及社交焦慮的效果。 本研究的六十位受試者乃募自於教育部所主辦的留學生講習會,其中三十位受試者在離臺赴美進修前被隨機分派到實驗組接受社交技巧訓練,另外三十位受試者則爲控制組樣本。 本研究的假設是:(1)實驗組受試者的壓力、憂鬱、及社交焦慮程度在後測(離臺前施測)上的反應與控制組受試者的反應間有顯著差異,(2)實驗組受試者的壓力、憂鬱、及社交焦慮程度在追蹤研究(抵美一至二個月後施測)上的反應與控制組受試者的反應間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受試者在後測上的壓力、憂鬱、及社交焦慮要低於控制組的受試者,但其間的差異並未達顯著水準。此外,實驗組的受試者在追蹤研究上的憂鬱及社交焦慮的反應與控制組的受試者的反應間亦無顯著差異,但在壓力的反應上,兩組的差異達顯著水準,社交技巧訓練對預防臺灣留美研究生的壓力在本研究中得到支持。
關鍵字:社交技巧訓練、臺灣留美研究生、憂鬱、社交焦慮、壓力 -
諮商與心理治療研究的倫理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與心理治療研究中所涉及之相關倫理問題。本文採文獻分析方式,依次以壹、前言;貳、研究者的責任與當事人的福祉;參、知後同意的倫理問題;肆、欺騙的倫理問題;伍、控制組的倫理問題;陸、保密與隱私權的倫理問題;柒、研究報告的倫理問題;捌、結語等八章對此一問題加以探究。 第壹章,前言,旨在說明問題背景及筆者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貳章,研究者的責任與當事人的福祉,旨在對諮商與心理治療研究中所引發歷來對倫理問題的關切加以分析,並進一步對研究者應負的責任及當事人應被保障的福祉加以探討。 第參章,知後同意的倫理問題,乃在探討有關受試者在參與諮商和心理治療研時,所應被尊重之知後同意權。 第肆章,欺騙的倫理問題,乃在探討在研究中涉及對受試者的欺騙所引發之倫理爭議及兩難情境。 策伍章,控制組的倫理問題,主要在探討在實驗研究中設置一個不加處理的控制組而涉及的倫理難題。 第陸章,保密與隱私權的倫理問題,主要在探討研究中涉及對當事人的隱私及結果資料保密的問題。 第染章,研究報告的倫理問題,則旨在探討涉及研究報告的撰寫及出版榮譽歸屬的倫理考慮。 第捌章,結語,旨在針對全文內容加以統整,並從一、政府部門方面,二、專業學會方面,三、各大學及研究機構方面,四、在專業研究人員方面等各層面提出可行的建議及努力的方向。
關鍵字:諮商、心理治療、研究、倫理 -
矛盾療法之哲學根源、理論與應用
本文企圖從東方的禪、老莊、孫子、柔道和語言特性等哲學面向來理解矛盾療法的本質與精髓,並追溯矛盾療法在西方哲學中辯證的、相對的和系統的思維路徑,以期對照統合、發展一全面性觀點。進而介紹精神分析、個體心理、意義治療、完形治療、行爲治療及系統取向之治療等六大學派中矛盾技術之使用情形與理論依據。最後探討備受爭議的倫理問題,並提出個人心得與感想作爲總結。
關鍵字:矛盾療法、東方思潮、辯證的、相對的、系統的、矛盾策略、倫理問題 -
單親成長團體過程中探討主題之分析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分析單親成長團體所探討的主題:藉由比較團體進行前的預懸目標與團體進行主題的一致性,以了解該團體設計是否妥當,是否在有效的狀況下進行,以作為設計單親成長團體及擬定評量變項的依據。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來自彰化縣自願報名團體諮商的單親,共計九人報名,經研究者晤談篩選後共有五名參加為期十週的團體諮商。本研究團體過程中成員所探討的主題,以質的研究開放式編碼的方式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團體的主題 在十次團體過程中,發現成員所關切的議題共有21類,分別爲相互認識、自我介紹,團體活動進行方式的討論,角色負擔,與前任配偶的關係及互動,探討離婚的原因,前任配偶與孩子的關係,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管教子女的態度與方法,孩子行爲問題,小孩歸屬、監護權、照顧問題,孩子對離婚的看法,家人對離婚的看法、態度,婚姻訴訟、相關法律問題,離婚所造成的影響,對離婚、婚姻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再婚問題,信念、價值觀、人生觀,情緒困擾、生活困擾,團體對自己的幫助,談論團體外的事,知識、經驗的分享。 二、類別間的比較 在十次團體過程中被討論最多的主題依序是:情緒困擾與生活困擾,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管教子女的態度與方法,孩子行爲問題,離婚所造成的影響,其中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管教子女的態度與方法、孩子的行為問題等主題的共同焦點均在孩子身上,可見成員除了關切自身的適應問題外,也關切子女的適應問題。 三、每次團體的主題 第一次團體的主題集中在相互認識、自我介紹及管教子女的態度與方法。第二次的議題集中在情緒困擾、生活困擾及團體活動進行方式的討論。第三次團體主要焦點爲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第四次團體焦點集中在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管教子女的態度與方法。第五次談論焦點爲管教子女的態度與方法、探討離婚的原因。第六次團體焦點爲探討離婚的原因、情緒困擾與生活困擾。第七次團體集中在討論情緒困擾、生活困擾與婚姻訴訟、相關法律問題。第八次團體成員話題的焦點則集中在信念、價值觀、人生觀、管教子女的態度與方法、孩子行爲問題、情緒困擾、生活困擾與團體對自己的幫助。第九次團體的話題主要集中在孩子行為問題、情緒困擾與生活困擾。第十次團體則主要討論團體對自己的幫助。 四、團體發展階段與主題的比較 團體初期成員的主題集中在相互認識、自我介紹、團體活動進行方式的討論、角色負擔、與前任配偶的關係及互動、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管教子女的態度與方法、離婚所造成的影響、對離婚、婚姻及外遇問題的看法、情緒困擾、生活困擾。 團體中期成員的主題集中在角色負擔、與前任配偶的關係及互動、探討離婚的原因、管教子女的態度與方法、孩子行為問題、小孩歸屬、監護權、照顧問題、婚姻訴訟、相關法律問題、離婚所造成的影響、對離婚、婚姻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再婚問題、情緒困擾、生活困擾、知識經驗的分享。 團體後期的焦點則圍繞在親子溝通、親子關係、管教子女的態度與方法、孩子行為問題、信念、價值觀、人生觀、情緒困擾、生活困擾、團體對自己的幫助。 五、預懸團體目標與團體主題的比較 將團體過程分析所得的主題與團體進行前領導者團體設計預懸的目標相比較,發現頗爲一致。只有少數不一致之處,如團體預懸的目標中希望擴展成員的活動及興趣範圍較少在本次團體觸及。而團體進行過程中有幾項主題是原先沒有預定的,角色負擔、團體對自己的幫助、知識、經驗的分享等,另外出現談論團體外的事,則是成員較無效的溝通,從整個團體過程來看,談論團體外的事出現的次數並不多,足以推測團體尚在有效進行過程之中。 本研究針對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對未來研究及輔導實務的建議。
關鍵字:單親成長團體、團體過程、團體主題、團體發展階段 -
大學生生涯發展問卷編製及大學生生涯決定狀態調查研究
大學生正處於其生涯發展的關鍵時期,亟待透過各種生涯探索的活動釐清其生涯目標,以利其生涯發展與學校適應。以學校輔導工作實務而言,生涯輔導工作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完成適切的生涯選擇,增進學生的生涯適應』,在實務上,輔導工作者一方面固應引導學生的生涯探索,增進其生涯覺察與認知;另一方面也要協助學生釐清生涯目標,促進生涯定向,以利其生涯準備與適應。就我國大學校院學生輔導工作推展的現況而言,亟須建立適切可用的評量工具,探討並診斷學生生涯確定狀態及其不確定成因;以爲規劃輔導方案,引導學生生涯探索,增進生涯確定之依據。 職是之故,本硏究乃參酌生涯不確定的相關理論及評量工具並實地抽樣訪談學生,收集大學生生涯確定相關反應之初步資料,建構評量指標,透過量表編製程序編製「大學生生涯發展問卷」,涵蓋「生涯確定量表」和「生涯不確定源量表」等兩種量表,分別用以評量大學生的生涯確定狀態和不確定的成因,並以多種途徑建立量表的信度、效度資料;進而以抽樣問卷調查方法收集 827位大學生樣本資料,實徵探討我國大學生生涯確定狀態及其不確定成因,比較不同學系類別各年級男女學生之差異。
關鍵字:生涯決定,生涯不確定,生涯評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