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14-1期
  • 彰化地區國民中學社團活動實施現況調查研究
    曾漢榮
    本研究在調查彰化地區國民中學社團活動實施現況及所而臨的問題,比較訓導主任、訓育組長、導師看法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所得經統計分析後,獲得下列主要發現: 1. 有70%的學校訂有實施辦法,切實實施社團活動。 2. 有60%的學校排定由導師擔任「聯課活動」。 3. 有56.7%之學校在週六「聯課活動」時間之使用,由各班導師自行安排。 4. 有70%以上學校在本學年度曾辦理校際社團活動。 5. 有66.7%的學校尚未成立「校際社團活動執行小組」。 6. 有76.6%的學校對於舉辦校内成果發表會抱著積極重視的態度。 7. 各校學生申請成立之社團的主要考量是師資的配合、場地問題、以及學生需要等問題。 8. 有96.7%的學校均於每週固定時間施行社團活動。 9. 各校學生參與社團較多的社團類別依序是康樂類、藝能類、體能類;參與較少的是技術類及服務類。 10. 各校訓導主任、訓育組長、導師對於實施社團活動之意見調查頗爲一致,經卡方考驗分析,均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 11. 將週會、聯課活動、自習、班會四節課程同時安排於週六上午實施,尚有許多問題值得進一步追蹤研究。
    關鍵字:無
  • 大學生需要擁有正確良好的自我形象及嘗試累積一些成就經驗
    郭左欣
    進入了大學,大學生面對著一個嶄新的環境。大學生不能空虛、晦澀、不快樂的渡過大學生涯。不敢或不能面對學習或生活的挑戰或許是常有的現象。不做嘗試性的努力往往是打不開學習僵局的。或許個人警覺不出這種似乎被排斥、被遺忘的感覺,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所疑問的根本問題可能是:「何謂入流的大學生活?」或「什麼是入流的大學生形象?」對大學生活的標準或常模認識不清,即易產生適應不良或不易走上正軌。一個大學生的正確良好的自我形象也相對的不易建立起來。 一個人只有在擁有正確的自我形象時,才能發覺自己的長處、能力水準、及極限所在,也才能開始去追求理想的精神價值。如此的覺醒,才能發現存在著問題及困難,也才感覺到需要去設法解決問題及困難。例如問題1:「一個人就學大學的目的是職業預備,因此選錯了系,就等於是選錯了行。就此時時逃避現實問題與個人興趣及能力所在,可能造成大學生活最大適應不良原因。走錯行或想改變行業興趣、可能造成極大的困擾。在大學裡學習職業準備與職業適應是一門大學問。」
    關鍵字:無
  • 犯罪青少年刺激尋求與社會技巧之分析研究
    黃德祥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比較犯罪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在刺激尋求與社會技巧各因素上的差異,及性別與犯罪與否在刺激尋求與社會技巧總分上的不同情形;分析犯罪青少年刺激尋求與社會技巧的高低程度對活動類型、偏差行爲的作用,並探討高低刺激尋求與社會技巧不同組別之犯罪青少年在處遇期間的班級社會行為與四育成績表現上的差異情形;最後,並分析犯罪青少年刺激尋求與社會技巧評量結果的因素結構。 本研究以犯罪青少年160人(男生110人,女生50人)作爲研究對象,另有隨機取樣的一般青少年164人(男生112人,女生52人)作爲對照組。經施以「刺激尋求量表」、「社會技巧評量表」、「活動經驗調查表」(含偏差行爲量表)、「班級社會行爲量表」,並加以統計分析之後,獲得下列各項重要發現: (一)、犯罪青少年在「經驗需求」與「反抑制」刺激尋求因素上的得分,顯著高於一般青少年。犯罪女性青少年的刺激尋求總分顯著的高於一般女性青少年。 (二)、犯罪青少年在三個社會技巧因素上的反應較一般青少年爲差。一般青少年的整體社會技巧優於犯罪青少年。 (三)、高、低刺激尋求組別的犯罪青少年在新奇、冒險等68個活動經驗上,共31個項目有顯著差異,且二組犯罪青少年的偏差行爲有顯著不同;但高、低社會技巧組別的犯罪青少年則只有6個活動經驗項目有所不同。 (四)、犯罪青少年不因刺激尋求與社會技巧高低的不同,而在處遇期間的班級社會行爲與四育成績表現上有所不同。 (五)、犯罪青少年的刺激尋求評量反應共獲得六個因素,社會技巧評量反應共獲得五個因素。
    關鍵字:無
  • 大學生所知覺的父母管教態度與理性信念之相關研究
    何長珠
    本研究採相關調查法。基於文獻閱讀所獲得之父母管教態度與理性信念之理論,並參考既存量表(Pumroy, 1966;賴,1972;楊,1983)及個人新編父母管教態度量表(何,1991)。研究者嘗試探討如下問題:(1)父母管教態度與理性/非理性信念間之關係(2)家庭因素(父母親之教育程度、婚姻美滿度、主要照顧者、主要影響人)與父母管教態度及理性/非理性信念之關係(3)個人因素(學業成績、主修、年級、排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理性/非理性信念間之關係(4)社會機制(師範對非師範大學)與父母管教態度及理性/非理性信念間之關係。 本研究歷經兩次預試,以建立父母管教態度測驗之信度與效度。最後題數爲80題,包括嚴格、保護、溺愛、拒絕、期待及不一致6個分量表。信度採內部一致性考驗,各分量表之Cronbach α 值,依次爲 .851;.651;.700;.416;839及.909。效度採因素分析法中之成份分析,各分量表第一因素之解釋變異量分別為27.4;20.6;23.4;20.1;33.6及40.2(詳見第三章)。正式測驗則以隨機抽樣的13所大專院校(4所師範大學,9所非師範大學)學生941人為對象,并以相關、複迴歸及ANOVA分析各項假設。結果顯示: (1) 父母管教態度之六種類型(嚴格、保護、溺愛、拒絕、期待、不一致)與理性量表之四種因素(低挫折忍受力、悲觀、完美及非自我肯定)間均有某種程度之相關(達顯著性)。 (2)家庭因素對父母管教態度及理性/非理性信念,其相關亦達顯著性。其中並以婚姻美滿度及父親的教育程度,影響較大。(3)個人因素(5.79%)較家庭因素(2.87%)更能預測大學生的理性信念,至於個人因素預測父母管教態度部分,其解釋量在7%至9.6%之前。 (4)師範生與院校大學生與非師範院校大學生在父母管教態度及理性量表部份,均有極顯著之差異。師範大學生所知覺之保護及拒絕兩種父母管教態度平均數均較非師範大學生爲高,顯示較低之保護及拒絕態度。理性量表之總分及分量表部份,師範大學生比非師範大學生均低,顥示非理性信念較低。 根據所得之各項資料,本研究之各項假設均遭推翻,顯示家庭、個人因素對父母管教態度及理性/非理性信念間之相關均達顯著性。這種結果並能部份印証家庭、個人、社會與父母管教態度及理性/非理性信念間之因徑模式。至於本研究之建議包括三方向-即對此模式更充份的結構變項之探討,單一向度父母管教態度量表之發展及學校課程中,心理教育課程之增列與加強。
    關鍵字:無
  • 新生大學生生活困擾之調查研究
    吳秀碧、賀孝銘
    本研究以自編之「新生心聲調查問卷」爲工具,在新生訓練時對彰化師範大學七十九學年度全體新生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新生的困擾與需求,作爲擬訂新生定向輔導之依據。結果發現:1.彰化師大新生對「資源利用」及「學習適應」兩項因擾較高,而在「生涯目標」困擾及「獨立」困擾上較低。2.在不同背景變項新生的困擾比較方面,除男女生在「新環境適應」困擾上有差異外,其餘各項比較均無顯著的不同,顯示新生的困擾有其共通性,可安排整體的措施,幫助所有的新生適應大學的生活。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新生定向輔導及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字: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