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體中文
11-1期
  • S-P表分析理論(Student-problem chart Analysis Theory)及其在學習評鑑上教師命題技術改進態度的效用之探討
    陳騰祥
    本研究的要旨,在探究S - P表分析理論及其在學習評鑑上教師命題技術改進的態度之效用,藉以提供中小學教學改進及師資訓練之參考。 本研究的方法:首先,以文獻探討法,探明S - P表分析的測驗理論與統計理論之所在。再以控制的田野實驗法(controled field experiments)以實證S - P表分析對教學上命題改進態度改變的效用。最後,以個案(案例)研究法,而探討S - P表分析在教師命題改進及試題分析的應用。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 1. S - P表分析理論,乃是由現代的測驗理論發展而來。其統計理論,則著重在項目反應模式(Item response pattern),也就是根據注意係數(caution index)而研判,以找出應加「注意」或「檢討」的試題,進而予以分析與修改。 2. 從實驗結果顯示:S - P表分析對受實驗樣本的命題技術改進態度的改變,頗爲積極,其顯著程度,達F值顯著程度P<0.01的水準。 3. 從案例探討結果,發現在實作S - P表分析的122案例,均能求出試題係數,並依試題答對牵與注意係數的關係,而研判出A區(合適),A'區(含異質因素),B區(艱難),B'區(不適合)等試題,進而予以分析檢討與修改。 本研究仍有尚待探討的課題,如次: 1. S - P表分析之後,對試題的注意係數較大者(C.P>0.5),雖經解釋爲含異質因素,因此,應加注意或檢討,然而,其具體而確切的因素叉爲何,仍有深加探討的必要。 2.S - P表分析能否配合單元教學的應用,亦有繼續以中小學的各科教學爲個案,予以探討的必要。 3.S - P表分析能否在班級學習輔導上作有系統的應用,仍有待實徵的研究。
    關鍵字:無
  • 性別因素、職業自我選擇與職業選擇的關係:高一學生對職業的考量與選擇之研究
    林幸台
    本研究的目的在以自我效能理論的觀點,探討性別因素、興趣、能力變項對高一學生選擇職業方向與範圍的影響。根據一百九十名高一學生在『職業與我』、『個人特質量表』及『高中系列學業性向測驗』三種研究工具上的反應,經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析之統計處理後,發現:(1)性別及性別角色取向對樣本考慮職業方向與範圍上有顯著的影響,性別變項對男性與女性職業的預測力分別為 .209,.180;性別角色取向則可各加約.031及.021的預測力;(2)數學性向及樣本對男性職業的興趣二者對選擇男性職業亦具相當的預測作用,各約.016及.069;(3)職業自我效能變項可能因受其他變項的抑制而未能有效預測樣本對男性職業方面的選擇,但自我效能對女性職業方面的選擇則呈負向的預測作用。 研究者根據各項研究發現,分別就自我效能的概念與評量,性別因素在輔導高一學生上應加注意的問題等,提出三項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者及輔導人員參考。
    關鍵字:無
  • 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
    林義男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國小學生學習活動或教育歷程中父母參與的情形,以及此種參與情形與其家庭社經背景及學生學業成就的關係。經抽取2716名學生父母爲對象,進行實際的調查與分析後,共得三項主要的發現:第一,父母參與子女學習活動的情形與子女學業成就具有密切的關係;第二,父母參與子女學習活動的情形與父母本身的社經背景及教育態度具有密切的關係;第三,父母參與、個人因素及家庭社經背景對學生學業成就均具有解釋能力。其中家庭社經背景的重要性尤其顯著,因爲家庭社經背景不僅可能透過父母參與而影響子女的成就,且可能透過其他方式影響子女成就。基於此種發現,本研究提出擴大教學參與的範圍、加強參與觀念的溝通及繼續參與問題的研究等建議,藉供學校教師、教育行政及研究人員的參考。
    關鍵字:無
  • 合理情緒治療團體對社工人員合理情緒、職業取向之關係
    袁志晃
    認知、行爲折衷的心理諮商方式,已成爲諮商心理學中之主流。其中,針對思考的不合(主觀、獨斷、完美、成見),特別加以處理的合理情緒治療(RET),更對傳統與現代激盪下的中國國民性性格,具有特殊功效之可能和研究之意義。本研究之目的,便在探討此一假設;並比較不同RET處理之功效;最後,並探討RET、焦慮與現代化三概念間之關係。 (兩組)配對前後測設計。參與實驗之對象,共計22位。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中的(社會工作有關人員)分別依次接受實驗、控制(處理一)及RET家庭作業、RET、讀書治療和控制組(處理二)的兩種實驗處理。並實施前測、後測、追踪測三次測量。測驗工具爲合理情緒量表、特質-情境焦慮量表及現代化量表。經t-test 及ANCOVA之分析考驗發現:RET團體(八次,每週一次三小時,共24小時)的確有助於實驗組R ET分數之增加(達顯著性)和焦慮之減低(未達顯著性)。RET的各種設計中,以RET加家庭作業的效果最佳。最後,R ET之分數與焦慮分數有中度的負相關,焦慮與現代化有中度的正相關,RET與現代化亦有低的正相關。
    關鍵字:無
  • 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判斷之研究
    陳聰文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判斷發展的概況,並分析性別、年級、主修科別、及家庭社經地位等變項與職業道德判斷的關係。以自編之「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判斷問卷」,對六種不同科別,481位高職男女生所作調查發現:(1)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判斷大都爲Kohlherg道德判斷理論架構中的階段三,以取得眾人讚賞爲主要的判斷依據。(2)性別、年級、主修科別之不同,其職業道德判斷亦產生顯著差異。(3)家庭社經地位並未造成職業道德判斷之顯著差異。研究者並根據各項研究發現,分別就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字:無
  • 職業價值澄清策略與大學生生涯成熟、職業取向之關係
    袁志晃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大學生對電腦系統化職業價值澄清活動的反應,以及其對大學生生涯成熟、職業取向的發展之影響。根據188位大學新生在班級隨機分派前後測實驗研究的設計下,獲得下列結果:第一,大學生生涯成熟發展,除部分行爲受到實驗處理活動之影響外,多數行爲並未達到預期的改變效果;第二,大學生職業取向的態度,大多不受實驗研究處理的影響,唯對職業之自我評估卻呈現未接受實驗處理者的反應較優的現象,值得再加探討;第三,大學生對電腦化實驗處理活動所提供的探索刺激與實驗過程,呈較積極與肯定的評價;唯紙筆型實驗處理的活動,卻提供了較好的自我了解效果。基於上述發現,本研究提出加強職業輔導工作,提供各種職業探索之輔導服務;積極研究各種職業特質,提供適用的職業發展模式;並且藉開發多樣而有效的職業輔導工具之途徑,增進個體職業成熟發展等建議,藉供教育與輔導工作人員的參考。
    關鍵字:無
  • 職業取向的縱貫追蹤研究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陳麗娟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大學生在職業評估、自我評估、自我投入、對未來職業看法與職業取向的縱貫發展情形,以及了解年級、性別因素對此等發展的中介影響。並同時探討七個控制變項與五個效標變項間的典型相關。縱貫追踪研究的樣本係以123位大學生爲對象,其中一部分樣本由一年級追踪至三年級;另一部分則由二年級追踪到四年級。經兩年追踪謂查與分析後發現:第一,相隔兩年之後,總群體學生在各變項上之發展,均有顯著之改變。 亦卽隨年級而有增加之趨勢,且其發展情況相當穩定;第二,男女兩性在此等變項上亦均有顯著之發展,唯女生之發展,平均比男生的發展慢兩年;第三,大學後半段的發展,在速率及發展向度方面,均較前半段爲快爲廣。至於典型相關硏究的部分,則係以280名大學生爲樣本,所得結果主要有:第一,總群體學生的典型因素結構中,有一個典型相關係數,達到顯著水準,顯示控制變項所得的典型變項與效標變項所得之典型變項間具有密切關係。具體言之,控制變項中主要係由內外控信念和焦慮,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而影響自我評估此一效標變項;第二,就男女學生而言,亦分別有一個典型因素具有意義,卽男女學生其控制變項所得的典型變項與效標變項所得的典型變項之間,具有密切關係;第三,大學二年級與四年級學生的典型相關分析結果,不盡相同。二年級學生的控制變項係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和第二個典型因素而影響效標變項;而四年級學生則僅有一個典型因素具有意義。此外,年級、性別因素對於此等典型相關,具有中介的影響。根據各項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改進大學職業輔導工作及加強此類研究等建議。
    關鍵字:無
  • 社會技巧訓練對青少年攻擊行為之輔導研究
    郭國禎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研擬一套可以減少青少年攻擊行爲的社會技巧訓練模式。經研究者探討有關文獻,設計實驗活動,並隨機抽取明道中學6名學生爲實驗組,另6名則爲控制組。實驗組成員接受八週共八個小時的社會技巧訓練,而控制組則否。團體訓練完後,兩組加以比較,經統計考驗及個別分析後,歸納本研究發現如下:一、本社會技巧訓練模式可以減低青少年的攻擊行爲,但功效不大,有待進一步之研究。二、本社會技巧訓練模式可以改善青少年之抑鬱性、協調性、領導性、社會外向、思考外向、疑心、慮病、信心、自卑、不安等人格特質及社會行爲技巧,但功效亦不大。三、實驗組成員對於本社會技巧訓練團體有積極正向的感受。基於以上的發現,研究者歸納結果討論與文獻探討,提出九點改進意見,供學校輔導人員或社會機構推廣社會技巧訓練者更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無
TOP